青銀共好|專訪|蒲公英董事長李加寶:年輕人要先讓自己強大起來,再來談生活、談自由

青銀共好|專訪|蒲公英董事長李加寶:年輕人要先讓自己強大起來,再來談生活、談自由

求祢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,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。

那天是個陰雨綿綿的下午,蒲公英董事長李加寶女士一身隨性依約來到,在專訪開始前她說,「叫我寶姐吧,今天不聊正事對吧?」

1952年花蓮出生的寶姐,歸屬於台灣「戰後嬰兒潮世代」,那是個如電影般動盪的年代。1952台灣剛經歷了二二八事件、古寧頭戰役、國民政府遷台,韓國正爆發戰爭(韓戰),八二三炮戰還沒開始。寶姐說戰爭什麼的她也沒直接見識過,都是聽長輩說,至於所謂嬰兒潮,她笑著回憶,「你們這個年代的年輕人應該很難想像大家庭,小時候我們家七個小朋友是拿著碗跑來跑去吃飯的。」表示那個時候家裡人很多,每天吵吵鬧鬧,日子卻很簡單,沒有像現在小朋友這麼多愁煩,她感嘆著「可能科技讓大家的生活都複雜了?」

我只是個熱血的教育工作者

李加寶女士求學時照片
李加寶女士求學時照片

小時候特別喜歡唸書的寶姐,整個求學過程就是一直地「叛逆」。「女孩子別唸太多書,隨便念個商校,畢業後到爸爸工廠做事。」她說這是從小長輩最常跟她說的一句話,於是她開始逃跑,小學初中就逃離花蓮寄宿在台北遠親家,為了能不受阻饒地念書,而後更立志成為教育工作者,選擇不拿家裡錢繼續唸書,考上公費回到花蓮師專就讀。寶姐說,「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」,這是她堅持的期望,也是她走上教育這條路的初衷。

我問她怎麼看,現在許多人都認為台灣教育頗失敗,沒能真正增加年輕人的競爭力?她說她這年紀其實沒參與到太多教改的推動,已退休十幾年要談台灣教育出了什麼問題?能怎麼改進?這些問題太大了。社會普遍認為台灣教改失敗,體制的問題須從體制解,如果要說還能有什麼建議或其他努力,她說不管是過去還是未來,「家庭教育一直都是每個父母該為孩子學習的」,不該把什麼責任都推給大環境,也覺得即便到現在,包括熱門的性平教育討論,「很多家長仍舊表現出教育是學校和政府該負責的事,這或許才是台灣教育真正的失敗」她說。

不是有了孩子就會當父母

李加寶女士與家人出遊近照
李加寶女士與家人出遊近照

「不是嘴巴說愛孩子,就是個合格的父母,這角色我到現在都還在學習」,繼續聊著家庭教育的寶姐說。我跟她提到公視電視劇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》,她說她沒看過但字面上可以理解,「這在華人家庭是個很大的挑戰」。

寶姐認為,華人家庭受到孝道、養兒防老這些傳統價值觀影響甚深,雖然台灣解嚴後越來越開放,但她看過太多父母嘴巴上說孩子有自己的人生,但心裡其實都覺得孩子是自己的資產,是有期待回報的。

「雖然我是老師,我也覺得自己明白如何當個好母親,但其實大多時候是我孩子敎會了我。」一番停頓,寶姐看著遠方繼續說,有次與唸大學的孩子爭吵,孩子細數家庭對他人生造成的陰霾,她才震驚地意識到,並開始反思。莞爾一笑後說,那次孩子甚至推薦了許多關於家庭、關於親子溝通的影集和書籍給她。「所以,不管在任何事情上謙卑與學習都是基本的態度。」她做了個小結。

對立和仇恨不會讓這個世界更好

BBC 7up TV Series
BBC 7up TV Series

延伸親子溝通到世代溝通話題,寶姐說,這一年她兩個孩子都相繼從國外工作回到台灣,剛開始覺得很開心,能夠有更多家庭時間,殊不知是一連串衝突的開始。「我兒子說,他感覺人生有個很難突破的天花板,那就是我和我先生。」她繼續聊著與兒子的溝通,兒子讓她去看英國BBC一系列7up紀錄片,那是一部採訪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七歲的小孩子,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是上層社會的小孩,並七年追蹤一次,被許多人引用來討論「社會階級翻轉」的可能性。她偷笑著說後來還是沒去看,但經過那段較多衝突的生活後,「藉由不斷地溝通,我和孩子似乎從對立的角度走到了彼此理解。」

寶姐回憶近期和孩子聊了很多她其實沒認真想過的問題,像是階級翻轉、社會資源轉移、世代對立等。激烈爭吵、掉頭走人等情緒反應也總是有的,直到有次她孩子問她人生信念是什麼?寶姐回孩子是聖經裡箴言三十章8節,「求祢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,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。」當下孩子沈默了。她帶點輕微的情緒繼續回想著,過了一陣子孩子主動和她道歉,説他一直看著自己沒有的,卻忘了家庭一直給他如此簡單卻得來不易的平安與喜樂。「多站在對方立場去思考、去學習理解,世代溝通其實沒那麼難。」她笑著說。

社會健康很重要,家庭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

李加寶女士參與傳神不老傳騎聖誕報佳音活動
李加寶女士參與傳神不老傳騎聖誕報佳音活動

聊完世代溝通,寶姐主動提及看到訪綱裡有問社會健康對銀髮族的影響,她語重心長地說,「對銀髮族而言,社會健康尤其重要。」接著解釋,身體、心理健康都有其生物性,不可避免地受老化影響,唯社會性可以透過政府、團體、朋友、家人持續地給予支持。她說家庭即社會的縮影,「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,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。」,正如原生家庭影響著她,然後她影響著她的孩子,現在正走到她的孩子思考照顧的問題。

「我和我先生自然不希望成為孩子們的負擔,會提醒自己控制飲食、常運動、多接觸新科技,但孩子們願意參與這過程說真的,是我們最大的動力。」然後她拿起手機開心地跟我分享她孩子推薦的許多app,包括一個健身的app,秀了一下她最近已經連續18天沒間斷運動,並開心地說,她相信「健康的家庭關係就是種最簡單最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」

生活不會辜負每個努力的人

結束訪談前,我問她能給現在年輕人些什麼建議呢?寶姐沉思了下説,「先讓自己強大起來吧!真正的獨立自主,才有真正的生活自由。」她提到前陣子網路上謠傳的張忠謀亂世出走說,雖說出處不可考,但某種程度是支持這樣的理解和選擇,不過,重點其實不是逃去哪裡,而是讓自己強大起來。

她再把話題帶回家庭,感嘆其實也不希望孩子是為了父母,回到現在有點國際邊緣化的台灣,但另外一面也很欣慰孩子的回來,「人一輩子都在學習,學著與自己、家人、社會相處。」然後半開玩笑地接著說,或許這是孩子那一世代得去解的台灣問題。

最後寶姐說一定要用這句老生常談做結尾,「努力的結果,不一定會成功,但絕不會是遺憾後悔。」正如同她多年的實踐,一輩子投身教育與社會服務行列,努力讓正能量循環起來。

延伸閱讀
>> 青銀共好到底在幹嘛,為何政治人物都想撩它?
>> 有你真好樂齡平台
>> 對立與仇恨並不能解決問題,我們需要的是溝通與學習「談判」


後記

蒲公英希望基金會辦公室藏身於忠孝東路長頸鹿大樓裡,以散播祝福分享愛為宗旨,從1996年開始發行的《蒲公英》月刊,始終堅持免費贈閱,藉由清新雋永的文字、溫馨感人的故事,傳遞正面、積極與愛的力量,深受許多讀者支持喜愛。從每月只刷3千本到現在每月台灣發行量為80萬本;月刊遍布各工商場所、醫院、學校、監所及教會,其中更有近30萬本進入校園,將光明積極的思想深植年輕人心中。

54321
(0 votes. Average 0 of 5)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